自己接觸Olympus 系統算一算也將近8年
不過在早期沒有很長時間當成主力,主要原因是相機為我爸在使用
我爸為了輕便而選擇剛出來的E-M5,配上12-50mm f3.5–6.3 EZ這支 kit鏡
對於他來說是個很棒的組合
而當時的我是使用Nikon單眼為主力系統,偶爾想輕鬆一點就會把E-M5帶出門隨興的拍照
畢竟體積和重量都很輕便,所以對於olympus 無反系統是頗有好感的
不過在早期沒有很長時間當成主力,主要原因是相機為我爸在使用
我爸為了輕便而選擇剛出來的E-M5,配上12-50mm f3.5–6.3 EZ這支 kit鏡
對於他來說是個很棒的組合
而當時的我是使用Nikon單眼為主力系統,偶爾想輕鬆一點就會把E-M5帶出門隨興的拍照
畢竟體積和重量都很輕便,所以對於olympus 無反系統是頗有好感的
在近幾年我爸相機越來越少帶的情況下,我把E-M5帶出門的機率也漸漸提高
畢竟有時只是簡單的朋友聚餐或是散步,帶單眼有點過於巨大
在越來越熟悉olympus系統後,逐漸變成了FF 與 m43雙棲的情況
而後因看上了Olympus 12-100 F4這顆,等效24-200的旅遊神鏡而購入
不過這顆旅遊鏡份量是有點大,配上E-M5的機身感受上會有頭重腳輕
再來是E-M5已經算是有點年紀的機子,對焦性能和各方面已有點不能滿足我
於是在2020年入手了當時的旗艦機 Olympus E-M1 mk3
畢竟有時只是簡單的朋友聚餐或是散步,帶單眼有點過於巨大
在越來越熟悉olympus系統後,逐漸變成了FF 與 m43雙棲的情況
而後因看上了Olympus 12-100 F4這顆,等效24-200的旅遊神鏡而購入
不過這顆旅遊鏡份量是有點大,配上E-M5的機身感受上會有頭重腳輕
再來是E-M5已經算是有點年紀的機子,對焦性能和各方面已有點不能滿足我
於是在2020年入手了當時的旗艦機 Olympus E-M1 mk3
從E-M5跳到E-M1 mk3確實是個巨大的升級感
手感、對焦性能、翻轉螢幕、手持高畫素、星空對焦、內建ND鏡及強悍的耐候性
都是我覺得相當好用的功能
且升級後便能解放Olympus 12-100 F4 IS這顆鏡頭的防手震能力,達到7.5級
真的是隨心所欲地拍攝
在之後陸陸續續購入了
Olympus 40-150mm F2.8 PRO
Olympus 8-25 F4 Pro
Olympus 75mm 1.8 ED
這幾顆鏡頭,3顆是pro變焦鏡及一顆中望遠定焦
FF和m43雙棲的我,相當了解彼此的優勢與劣勢
FF的寬容度還有淺景深都是m43沒辦法比的地方,這個畢竟是感光元件先天的限制沒辦法
而m43的優勢則是到目前依然非常強悍的防手震系統,還有相對小的重量級體積
我在目前建置olympus系統的邏輯是,優先購入高畫質的變焦鏡
因為自己會登山,在山上變焦鏡群相較之下靈活太多
定焦鏡則是只有一顆75mm 1.8,因為這顆鏡頭算是很特殊的焦段
所以特別入手來拍一些比較不一樣的題材
手感、對焦性能、翻轉螢幕、手持高畫素、星空對焦、內建ND鏡及強悍的耐候性
都是我覺得相當好用的功能
且升級後便能解放Olympus 12-100 F4 IS這顆鏡頭的防手震能力,達到7.5級
真的是隨心所欲地拍攝
在之後陸陸續續購入了
Olympus 40-150mm F2.8 PRO
Olympus 8-25 F4 Pro
Olympus 75mm 1.8 ED
這幾顆鏡頭,3顆是pro變焦鏡及一顆中望遠定焦
FF和m43雙棲的我,相當了解彼此的優勢與劣勢
FF的寬容度還有淺景深都是m43沒辦法比的地方,這個畢竟是感光元件先天的限制沒辦法
而m43的優勢則是到目前依然非常強悍的防手震系統,還有相對小的重量級體積
我在目前建置olympus系統的邏輯是,優先購入高畫質的變焦鏡
因為自己會登山,在山上變焦鏡群相較之下靈活太多
定焦鏡則是只有一顆75mm 1.8,因為這顆鏡頭算是很特殊的焦段
所以特別入手來拍一些比較不一樣的題材
以下我來聊聊這幾顆鏡頭的特性以及我自己的使用感受
先來聊聊我自己用最久的Olympus ED 12-100mm f4.0 IS PRO
規格如下:
規格如下:
焦距 12 - 100 mm
光圈 恒定光圈 f/4
視角 12° - 84°(對角)
鏡片組 11 組 17 片(包括 3 片非球面鏡片、5 片 ED 低色散鏡片、1 片 DSA 雙面超級非球面鏡片、2 片 Super HR 超級高折射率鏡片、1 片 HR 高折射率鏡片)
光圈葉片數 7
最小光圈 22
最近對焦距離 0.15 米
放大倍率 0.3X (1:3.3)
對焦系統 內對焦
變焦系統 轉鏡
濾光鏡尺寸 72 mm
直徑 x 鏡長 77.5 x 116.5 mm
重量 561 克
光圈 恒定光圈 f/4
視角 12° - 84°(對角)
鏡片組 11 組 17 片(包括 3 片非球面鏡片、5 片 ED 低色散鏡片、1 片 DSA 雙面超級非球面鏡片、2 片 Super HR 超級高折射率鏡片、1 片 HR 高折射率鏡片)
光圈葉片數 7
最小光圈 22
最近對焦距離 0.15 米
放大倍率 0.3X (1:3.3)
對焦系統 內對焦
變焦系統 轉鏡
濾光鏡尺寸 72 mm
直徑 x 鏡長 77.5 x 116.5 mm
重量 561 克
當初看上這顆不外乎那等效24-200mm超級好用的焦段
且還是恆定F4 光圈,如果要我只選一顆帶出門登山,那它絕對是首選
除了是顆方便的旅遊鏡,在登山方面也省去很多換鏡頭的時機
要知道揹著大背包換鏡頭真的是件麻煩事情
在換鏡頭的同時也可能漏掉了重要的畫面
且還是恆定F4 光圈,如果要我只選一顆帶出門登山,那它絕對是首選
除了是顆方便的旅遊鏡,在登山方面也省去很多換鏡頭的時機
要知道揹著大背包換鏡頭真的是件麻煩事情
在換鏡頭的同時也可能漏掉了重要的畫面
在升級Olympus E-M1 mk3 後,12-100這顆鏡頭的配置上改善了e-m5頭重腳輕的問題
配重上相當的平衡,總重量約在1200g左右,但以方便性下去換算,我覺得還算滿ok的
配重上相當的平衡,總重量約在1200g左右,但以方便性下去換算,我覺得還算滿ok的
在拍攝阿里磅瀑布的時候,為了取景角度爬上了一塊岩石
這塊岩石只夠讓自己站在上面,想架設三腳架是不可能的
多虧了E-M1 mk3 + 12 - 100 IS的防手震雙重加持下,實現了手持慢快門拍瀑布
這點在FF上是很難實現的
這塊岩石只夠讓自己站在上面,想架設三腳架是不可能的
多虧了E-M1 mk3 + 12 - 100 IS的防手震雙重加持下,實現了手持慢快門拍瀑布
這點在FF上是很難實現的
即使m43系統的景深本身就比較深,但仍能用望遠100m端來營造淺景深以凸顯主體
在山上看到一些植物,能以望遠端且以最大光圈F4下去拍攝
在山上看到一些植物,能以望遠端且以最大光圈F4下去拍攝
以下為使用Olympus 12-100 F4這顆鏡頭所拍攝的畫面
都有經過調色處理
OLYMPUS M.ZUIKO DIGITAL ED 40-150mm F2.8 PRO規格
鏡頭光學結構圖 10組16片(1片ED非球面鏡片、2片非球面鏡片、1片SED鏡片、3片ED鏡片、1片HD鏡片)
對焦系統 : 高速Imager AF系統(MSC機構)
對角線畫角 : 30° to 8.2°
最近對焦距離: 0.7m
最高放大率 : 0.21倍 (相等於35mm相機標準: 0.42倍)
最小拍攝範圍 : 82 × 62mm
光圈葉片數目 : 9 (圓形光圈葉片)
最大光圈 : F2.8
最小光圈 : F22
濾鏡尺寸 : 72mm
尺寸 (最大直徑 x 長度) 79.4×160mm
重量 760g(腳架環除外) / 880g(連腳架環
對焦系統 : 高速Imager AF系統(MSC機構)
對角線畫角 : 30° to 8.2°
最近對焦距離: 0.7m
最高放大率 : 0.21倍 (相等於35mm相機標準: 0.42倍)
最小拍攝範圍 : 82 × 62mm
光圈葉片數目 : 9 (圓形光圈葉片)
最大光圈 : F2.8
最小光圈 : F22
濾鏡尺寸 : 72mm
尺寸 (最大直徑 x 長度) 79.4×160mm
重量 760g(腳架環除外) / 880g(連腳架環
我的第二顆變焦pro 鏡頭,為等效80-300 F2.8的望遠鏡頭
雖然說已經有了12-100這顆旅遊鏡,可以涵蓋到200mm的範圍
不過最大光圈只有F4,對於望遠來說進光量有時還是會不足
於是決定購入一顆專職的大光圈望遠鏡
雖然說已經有了12-100這顆旅遊鏡,可以涵蓋到200mm的範圍
不過最大光圈只有F4,對於望遠來說進光量有時還是會不足
於是決定購入一顆專職的大光圈望遠鏡
不到1kg的重量,配上Olympus E-M1 III上配種其實還算均勻
而腳架環能輔助手持的姿勢,讓手持的穩定度上升,所以我基本上都是掛著腳架環
這顆鏡頭還有一點令我很喜歡,那就是內變焦的設計
鏡頭長度不會隨著焦段的改變而有所伸長,所以在體積的控制上是相當優異
然而這顆遮光罩是真的有點巨大,我入手後這光罩就丟在盒子裡沒用過...
不然體積優勢都沒了
再來會選這顆也是因為它能夠安裝Olympus自家的增倍鏡
1.4x 和 2x的增倍都可以選擇,在之後如需要更遠的焦段下能夠輕鬆地擴充
目前我會攜帶這顆鏡頭時大部分會跟超廣角鏡頭做搭配,還沒有與12-100同時帶出去過
畢竟這樣焦段重複性質太高
風景拍攝運用望遠,能夠利用壓縮感來達到氛圍不同的照片
以下是這支鏡頭所拍攝的一些畫面
而腳架環能輔助手持的姿勢,讓手持的穩定度上升,所以我基本上都是掛著腳架環
這顆鏡頭還有一點令我很喜歡,那就是內變焦的設計
鏡頭長度不會隨著焦段的改變而有所伸長,所以在體積的控制上是相當優異
然而這顆遮光罩是真的有點巨大,我入手後這光罩就丟在盒子裡沒用過...
不然體積優勢都沒了
再來會選這顆也是因為它能夠安裝Olympus自家的增倍鏡
1.4x 和 2x的增倍都可以選擇,在之後如需要更遠的焦段下能夠輕鬆地擴充
目前我會攜帶這顆鏡頭時大部分會跟超廣角鏡頭做搭配,還沒有與12-100同時帶出去過
畢竟這樣焦段重複性質太高
風景拍攝運用望遠,能夠利用壓縮感來達到氛圍不同的照片
以下是這支鏡頭所拍攝的一些畫面
OLYMPUS M.ZUIKO DIGITAL ED 8-25mm F4.0 PRO
鏡頭光學結構 10組16片
(包括:1片DSA雙面超級非球面鏡片、2片非球面ED低色散鏡片、1片Super ED超級低色散鏡片、1片ED低色散鏡片、1片Super HR超級高折射率鏡片、1片HR高折射率鏡片及1片HD高折射率高色散鏡片)
(包括:1片DSA雙面超級非球面鏡片、2片非球面ED低色散鏡片、1片Super ED超級低色散鏡片、1片ED低色散鏡片、1片Super HR超級高折射率鏡片、1片HR高折射率鏡片及1片HD高折射率高色散鏡片)
對焦系統 高速Imager AF系統(MSC對焦技術)
對角線畫角 107度(廣角)至47度(遠攝)
最近對焦距離 0.23米(於整個變焦範圍)
最高放大率 0.07x(廣角)/0.21x(遠攝)
最高放大率(相等於35mm相機標準) 0.14x(廣角)/0.42x(遠攝)
最小拍攝範圍 241.9 x 181.8毫米(廣角)/83.0 x 62.4毫米(遠攝)
光圈葉片數目 7(圓形光圈葉片)
最大光圈 F4.0
最小光圈 F22
濾鏡尺寸 直徑:72毫米
尺寸 77毫米(直徑) x 88.5毫米(長度)
重量 411克(不連鏡頭蓋、鏡頭後蓋及遮光罩)
對角線畫角 107度(廣角)至47度(遠攝)
最近對焦距離 0.23米(於整個變焦範圍)
最高放大率 0.07x(廣角)/0.21x(遠攝)
最高放大率(相等於35mm相機標準) 0.14x(廣角)/0.42x(遠攝)
最小拍攝範圍 241.9 x 181.8毫米(廣角)/83.0 x 62.4毫米(遠攝)
光圈葉片數目 7(圓形光圈葉片)
最大光圈 F4.0
最小光圈 F22
濾鏡尺寸 直徑:72毫米
尺寸 77毫米(直徑) x 88.5毫米(長度)
重量 411克(不連鏡頭蓋、鏡頭後蓋及遮光罩)
再來是最近入手的超廣角,也是剛出沒多久的新鏡頭
OLYMPUS M.ZUIKO DIGITAL ED 8-25mm F4.0 PRO
等效16-50mm,涵蓋超廣到標準焦段,是一個拍風景到日常都相當好用的範圍
在這顆鏡頭還沒出來之前,我是使用Panasonic Leica 8-18 2.8-4
在8-25推出後我就立刻換掉手上的8-18
原因第一個是焦段的性質我很喜歡,再來是優異的放大倍率
OLYMPUS 8-25 F4 這顆的放大率有將近1:2,已經快接近微距鏡的等級
這個在日常使用上會增加很多便利性
OLYMPUS M.ZUIKO DIGITAL ED 8-25mm F4.0 PRO
等效16-50mm,涵蓋超廣到標準焦段,是一個拍風景到日常都相當好用的範圍
在這顆鏡頭還沒出來之前,我是使用Panasonic Leica 8-18 2.8-4
在8-25推出後我就立刻換掉手上的8-18
原因第一個是焦段的性質我很喜歡,再來是優異的放大倍率
OLYMPUS 8-25 F4 這顆的放大率有將近1:2,已經快接近微距鏡的等級
這個在日常使用上會增加很多便利性
Leica 8-18這顆光圈在廣角端能到2.8,在銀河這種題材會稍微吃香一些
不過在自己最近使用上的感受來說,OLYMPUS 8-25比較泛用,
在日常生活中的拍攝算是如魚得水,體積與重量並不會太重
與E-M1 III配置起來相當優秀,最近常常都帶這顆出門,結果12-100最近有點被冷落 XD
如果以一機兩鏡的配置下去考量
Olympus 8-25 + Olympus 40-150 F2.8
算是一組在重量及畫值和便利性上都蠻不錯的組合
不過在自己最近使用上的感受來說,OLYMPUS 8-25比較泛用,
在日常生活中的拍攝算是如魚得水,體積與重量並不會太重
與E-M1 III配置起來相當優秀,最近常常都帶這顆出門,結果12-100最近有點被冷落 XD
如果以一機兩鏡的配置下去考量
Olympus 8-25 + Olympus 40-150 F2.8
算是一組在重量及畫值和便利性上都蠻不錯的組合
以下是這顆鏡頭拍攝的一些畫面
OLYMPUS M.ZUIKO DIGITAL ED 75mm F1.8
焦距75mm (相等於35mm相機標準: 150mm)
最大光圈 / 最小光圈F1.8/F22
鏡頭光學結構9組10片 (3片ED低色散鏡片, 2片HR高折射鏡片)
對角線畫角16°
自動對焦方式支援高速Imager AF系統 (MSC對焦技術)
最近對焦距離0.84米
最高放大率0.1倍 (相等於35mm相機標準: 0.2倍)
最小拍攝範圍173 x 130毫米
光圈葉片數目9 (圓形光圈葉片)
濾鏡尺寸58毫米
接環標準Micro 4/3系統接環
尺寸 (最大直徑 x 長度)64 x 69毫米
重量305克
焦距75mm (相等於35mm相機標準: 150mm)
最大光圈 / 最小光圈F1.8/F22
鏡頭光學結構9組10片 (3片ED低色散鏡片, 2片HR高折射鏡片)
對角線畫角16°
自動對焦方式支援高速Imager AF系統 (MSC對焦技術)
最近對焦距離0.84米
最高放大率0.1倍 (相等於35mm相機標準: 0.2倍)
最小拍攝範圍173 x 130毫米
光圈葉片數目9 (圓形光圈葉片)
濾鏡尺寸58毫米
接環標準Micro 4/3系統接環
尺寸 (最大直徑 x 長度)64 x 69毫米
重量305克
在介紹完自己用的三顆pro變焦鏡後
終於來到自己唯一一顆定焦鏡頭 OLYMPUS M.ZUIKO DIGITAL ED 75mm F1.8
輕巧、高畫質是這顆鏡頭的特點
以全幅的135mm定焦鏡來說,重量可是天壤之別
305g與快1kg的差異,造就了這顆鏡頭的獨特
當初會選銀色其實是因為我妹自己使用E-M5 mk3銀色機身
如果剛好配上這顆鏡頭顏值真的是爆表
終於來到自己唯一一顆定焦鏡頭 OLYMPUS M.ZUIKO DIGITAL ED 75mm F1.8
輕巧、高畫質是這顆鏡頭的特點
以全幅的135mm定焦鏡來說,重量可是天壤之別
305g與快1kg的差異,造就了這顆鏡頭的獨特
當初會選銀色其實是因為我妹自己使用E-M5 mk3銀色機身
如果剛好配上這顆鏡頭顏值真的是爆表
E-M5 mk3配上75mm 1.8
全部銀色的配置真的是好看到了極點
全部銀色的配置真的是好看到了極點
等效 150mm F1.8直覺上就是一顆人像鏡頭
這樣的焦段與光圈下,很容易營造淺景深的效果,人物主體自然就能凸顯出來
不過我這個邊緣人沒甚麼人像可以拍,所以幾乎都是拿來拍景和貓
風景上這顆的確比難以駕馭,窄小的視野要找到適合的景色沒那麼容易
但是一旦找到,那效果可真的出類拔萃
這樣的焦段與光圈下,很容易營造淺景深的效果,人物主體自然就能凸顯出來
不過我這個邊緣人沒甚麼人像可以拍,所以幾乎都是拿來拍景和貓
風景上這顆的確比難以駕馭,窄小的視野要找到適合的景色沒那麼容易
但是一旦找到,那效果可真的出類拔萃
Olympus 75mm F1.8在拍攝貓的題材上也是非常吃香,野貓通常具有防備心
所以利用望遠的焦段,能夠保持距離不驚擾到
且大光圈除了能讓主體明確外,在比教陰暗的巷弄間進光量也比較足夠
所以利用望遠的焦段,能夠保持距離不驚擾到
且大光圈除了能讓主體明確外,在比教陰暗的巷弄間進光量也比較足夠
以下為75mm 1.8所拍的一些照片
Olympus E-M1 mk3 對於我來說是一台在專業之下顯得輕鬆使用機子
因為防手震系統的強悍,所以很多時候我並不用帶三腳架
因為內建ND減光鏡,我不用配合鏡頭口徑去買一堆平常用不到的濾鏡
因為內建星空對焦,我不用在黑暗中辛苦地去找光源對無限遠再來拍星星
缺點大概就是它是一台m43的機子,和全幅相比在寬容度和高iso純淨度無法抗衡
認知到缺點並且能夠接受,那自己依然能拍得隨心所欲
不過也希望Olympus在下一台新機種上能夠使用新的感光元件
m43這塊20mp我認為是該更新一下了
最近也公布了新的鏡頭藍圖
一顆為M.Zuiko Digital ED 20mm F1.4 PRO
另一顆為M.Zuiko Digital ED 40-150mm F4.0 PRO
不知道新的望遠鏡頭能多輕巧,可以期待看看
因為防手震系統的強悍,所以很多時候我並不用帶三腳架
因為內建ND減光鏡,我不用配合鏡頭口徑去買一堆平常用不到的濾鏡
因為內建星空對焦,我不用在黑暗中辛苦地去找光源對無限遠再來拍星星
缺點大概就是它是一台m43的機子,和全幅相比在寬容度和高iso純淨度無法抗衡
認知到缺點並且能夠接受,那自己依然能拍得隨心所欲
不過也希望Olympus在下一台新機種上能夠使用新的感光元件
m43這塊20mp我認為是該更新一下了
最近也公布了新的鏡頭藍圖
一顆為M.Zuiko Digital ED 20mm F1.4 PRO
另一顆為M.Zuiko Digital ED 40-150mm F4.0 PRO
不知道新的望遠鏡頭能多輕巧,可以期待看看